人類的祖先是群居動物的猿猴,運用逐漸演化的智慧生存下來;狗狗的祖先是狼群,除了群聚、相互依靠,還有領導階層、捉捕獵物的天性;那麼貓咪這般特立獨行的生物及其天性,究竟從何而來?他們又有什麼獨到之處呢?
大約6,000萬年前,狗、貓以及所有肉食性動物擁有共同祖先──小古貓屬(Miacis),原生存於北美洲及歐洲大陸,是棲息於數上的五爪肉食動物。直至3,400萬~2,300萬年前,才逐漸演化出原貓(Proailurus),就目前的文獻記載,原貓很可能是現今所有貓科動物最早的祖先。5萬~2萬年前,犬科動物率先走出森林,逐漸被馴化並人類的生活;而貓科動物則繼續牠們的探險生涯,獨自埋伏狩獵,進而形成獨居動物。從此,貓咪與狗狗的生態與習性分道揚鑣。
▲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可愛貓咪,是經過上萬年的演化而來的。
現代的小型貓科動物分成三支:歐洲森林野貓(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),公的平均重量為5公斤、母的約3.5公斤,牠們天性凶猛且不願與人接近;而非洲野貓(Felis silvestris libyca,約3~6.5公斤)及亞洲野貓(Felis silvestris ornata,文獻記載約2~7.7 kg)則較易被馴服並願意親近人類,因此專家推測,今日的家貓極有可能就是非洲野貓及中亞野貓的後代。
▲ 歐洲森林野貓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。(©by Lviatour)
貓咪與人類開始親近,要追溯到好幾千年前。科學家針對貓咪的DNA進行研究時發現,貓咪在馴化前,就已在人類周遭生活了好幾千年;而所謂的「馴化」也並非將貓咪們抓進籠中飼養進而適應人類生活,相反地,是貓咪們自主「選擇」與人類共同生活。早期貓兒們流連在人類農業聚落附近,原因在於農作所引來的鼠患吸引了野貓聚集,以獵抓老鼠為食;而這群「老鼠糾察隊」也漸漸開啟人類與野貓共生共存的互惠關係,貓咪最後也選擇「馴化自己」,留下來與人共同生活,進而成為人類最受歡迎的寵物之一,相當不可思議!
有部分的動物學家認為,至今貓咪尚未完全馴化,這可以從家貓的行為觀察得知。如今的家貓雖然大多「不愁吃住」,但仍保留他們內在的部分野性,看到移動迅速的個體、動物,就會激發他們的獵殺本能。不過,被人類飼養的貓咪已習慣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,獵物對貓皇而言已成為「樂趣」、而非「主食」,因此奴才們常會看到貓兒撲抓蟑螂、老鼠,只會玩弄卻不將其吞下肚。
▲ 狩獵是貓咪的天性,過去他們曾以獵抓老鼠為食,現在的家貓則以玩弄獵物為樂。
此外,動物心理學家康拉德・勞倫茲(Konrad Zacharias Lorenz)曾提出一個理論,說明貓咪如何以獨有的「嬰兒釋出器」(Baby releaser)攏絡人心,包含貓咪平均體重為3~4公斤、正好可以抱在懷裡、叫聲很像嬰兒的哭聲、五官比例與人類相似等,這些都可以產生讓人愉悅的「催產素」,在這樣的賀爾蒙效應下,不等待馴化,貓咪們自主且輕鬆地加入人類社會,反其道地馴服了人心。
➡ 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