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,隨著動物醫療逐漸專業化,毛孩的平均壽命也顯著延長。然而,老年毛孩的數量增加,也讓與年老相關的疾病與退化問題,成為獸醫師與飼主更常面對的課題。安寧治療與安樂死(以下統稱「善終術」)的選擇,過去或許不常被討論,但無論在台灣或國際間,有關緩和醫療與安寧照護的研究與討論,都在近年快速增加。因此,對飼主而言,認識安寧治療與善終術,將在關鍵時刻成為重要的幫助。

何謂善終術與安寧治療?
要理解兩者的差異,首先需要認識毛孩的「生活品質」。在美國獸醫醫學中,有多種生活品質評估表可供參考,其中以美國獸醫腫瘤科教授Dr. Alice Villabolos設計的「5H2M」評估表最為知名。5H2M代表七項評估指標:疼痛(Hurt)、食慾(Hunger)、身體含水度(Hydration)、整潔(Hygiene)、快樂感(Happiness)、行動能力(Mobility),以及飼主在照護過程中的情緒(More good days than bad)。安寧治療,是透過醫療或非醫療方式,盡可能維持罹患絕症或退化性疾病毛孩的生活品質。例如,使用口服止痛藥減輕疼痛,但若藥物給予造成毛孩失去快樂、甚至與主人疏離,也可能影響整體生活品質評估。善終術,則是在生活品質已無法維持,或可預期會持續下降、痛苦佔據生命大部分時,選擇讓毛孩平靜離開,避免額外的苦難。它不是放棄,而是幫助毛孩用最溫柔的方式道別。
會選擇安寧治療或善終術的原因?
毛孩罹患重病,或因高齡導致身體機能嚴重退化時,主人往往需要在安寧治療與善終術之間作出選擇。判斷時可先問自己:「我能否維持毛孩與自己的生活品質?這樣的生活品質能維持多久?」若傾向善終術,則可反問:「毛孩的生活品質還有機會改善嗎?現在的生活品質是否已經低到不應該再讓他承受?」在歐美,許多飼主會在確診不治之症的早期就選擇善終;而台灣的飼主則多半會嘗試所有治療方式,或經過安寧照護一段時間後,才作決定。差異的一大原因是醫療費用——相同的安寧治療,在歐美可能是台灣的5~10倍。如果經濟負擔過重,且可預見毛孩生活品質會迅速下降,主人往往會更早選擇善終。因此,決定時需同時考量經濟能力、毛孩當下的狀態,以及未來的病程發展。
工作經驗大解密
許多人覺得這份工作極為沉重,但對我們而言,每一次的善終服務,成就感往往多於悲傷。這是因為我們與毛孩只有一次短暫的相遇,尚未建立深厚情感;而對主治獸醫師來說,他們與毛孩可能相處多年,情感連結深厚,親自送別往往是極大的心理負擔。我們的到訪,能替他們分擔這份壓力,並讓毛孩在熟悉的家中平靜離開,這也是主人們最常表達感謝的地方。最常讓我們感到遺憾的,是有些主人因不捨而無法做出善終決定,即使我們已建議提早安排,最後仍讓毛孩在病痛中離世,錯過安詳告別的時機。
想給飼主的提醒與呼籲
因為愛,我們都想為毛孩選擇最好的一條路。但主人不是全知的神,連獸醫師也難以完全預測病情走向。因此,即便結果不如預期,也不必過度自責—我們已經在能力範圍內盡力了。更重要的是,平時不要迴避死亡的議題,及早了解安寧與善終,才能在生命最後的關頭,帶著更多準備與愛,陪毛孩走完最後一程。

延伸閱讀: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