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課綱的出現,讓林裕賢老師不禁思考,如何結合專業與興趣呢?而這次的聊天室即將帶來極具教育意義的內容,與背後隱藏的溫暖故事。
![]()
▲可愛柴犬小米,萌化大家的心
新課綱與舊回憶的碰撞
從事動保主題的課程有6、7年了,而這堂課程的緣起其實和108課綱的上路有關。由於108課綱著重於跨域整合,因此有了「彈性學習時間」的設計,期待在學校正式課程的規劃外,給予學生更多自由彈性的探索空間,於是想透過「微課程」的方式給予學生自由探索的機會。(學生修滿18節課為1學分,因此微課程式分成三個區間:「6週-6週-6週」來進行。)但由於微課程不具學分,意味著無法用「授予學分」來要求學生投入課程,在課程的設計上,就需要費盡心思了。在此契機下,我不停思索,如何在自己國文的專業下,結合其他領域的內容,產生出符合新課綱精神以及自己感興趣又做得來的課程呢?就在這時想起一些往事,讓我決定結合「動物保護」來做課程。
▲讓孩子們從桌遊中學習。
以往的經歷造就現今的想法
本身就很喜歡動物,自己更養過不少毛孩,像是倉鼠、九官鳥、以及家中的四隻小貓咪;家人也養過兔子、小狗,對我而言,動物從來不陌生。但真正的契機,其實是來自幾個無緣的相遇。在服教育替代役時,曾經在路上遇到好幾隻被路殺的小貓咪。其中一隻還鮮血直流,明顯已經死亡。回到三義高中後,上班的路上也遇到一隻半邊頭都扁掉,身體還在抖動的死貓。遇到時,其實心中一直想趕緊經過就好,不要看、不要想,反正關我什麼事呢?「是呀,關我什麼事?」可是最終,還是沒能就這麼經過,下了車,向四周尋求工具,替他們打理後事。手掌上都還感覺得到體溫,流淌的血液尚未凝固。許多不同部位滲出的未知液體已經讓我不願多做猜測。我試著詢問自己,我在做什麼?明明不關自己的事,為什麼我要這麼做?我其實並沒有想獲得什麼好處、稱讚,也沒有想藉此證明自己有多愛動物、多有愛心,甚至說,除了處理時帶來的不適與麻煩,一無所獲。那為什麼呢?
「為什麼?」抱著這樣的疑問,思索文學和動物們能不能結合起並回答我的問題,到底我是用什麼樣的想法、期待、視角在做、在看待這些逝去的動物們?我之於他們,他們之於我,彼此又有什麼關係?這之中如果產生了些什麼,會有什麼樣的可能性?在這樣的思索下,課程的名稱就這麼訂了下來:「文學×汪喵的N種可能」。課程雖然順利開始,但是困難也隨之而來。如上所述,由於微課程的性質-短時間、易理解、不授予學分的,選修的學生抱著聽聽就好的心情來上課,加上修習的時間只有六週,因此課程設計比較屬於介紹性質,能引起相關興趣或基礎認識,並盡可能結合各種管道與領域。初期先以第一份課程規劃為架構,接著陸續修改,而改成目前的第二份課程規劃。如同課程名稱「N種可能」其實也是一直在探索,隨著課程的調整,慢慢感受到關注的角度從文學過渡至人文,也因此,將課程名稱做了微調,改為「人文×汪喵的N種可能」。
▲介紹課程給學生。
長年的課程經驗 來自小孩的分享
6、7年的課程中,有一些時刻是讓我相當難忘的。首先,課程剛開始,都會先播放知名電影《十二夜》作為議題認識的開場,由於是紀錄片形式,沒有高潮迭起的聲光效果,原本擔心會引不起興趣。然而當孩子們看見電影中收容所裡狗狗的實際生活環境與處境時,無一不是靜靜地睜大眼睛。在學習單上,就有孩子分享,看到有一窩狗寶寶在收容所一隅嗷嗷叫著,聲音中滿是對母親的殷切,只是卻再也看不到咫尺外的媽媽之時,突然有種難受的感覺在心裡蔓延,他說不清,卻真的感覺到了。除此之外,邀請到「小米遊記的米爸」與「白白老師」,帶著可愛的小米、小蝦米來到現場與孩子互動,以及帶孩子到苗栗縣動物保護所實地參訪所內的毛孩時,那些近距離、實際的以及有溫度的接觸,那一雙雙眼神的互相凝視,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會因此愛上毛孩們,但是我總會想,很多時候,動物保護之所以難做,是因為我們看不到他們,對於看不到的東西,哪裡談得上理解呢?正是要親眼所見才能更加認識這些存在。
▲白白老師駕到,讓孩子更認識毛孩。
未來的每一天 都是可期待的
課程做到今日,更多時候我其實是在反覆探問、反覆思索,我是何人?透過怎樣的視角、想法及價值與他們同行。這一過程像一段永不停歇的旅程,我很想知道,在未來的時間裡,如果能繼續走在這樣的旅途中,最終我會走到什麼地方,會看到什麼樣的風景,會和動物及孩子們產生什麼樣的連結。隨著新學期到來,我期待著有更多的可能發生。
延伸閱讀: